Vibe coding全紀錄-41

A:

 在正式進行前,我還想進一步確認,你作為資深的財務規劃師,對蕭老師文章中的PMT公式作為財務規劃的核心計算,有沒有仔細進一步的建議呢?還是就是建議可以採用的好方案呢?謝謝 

Q:

你提出了一個非常專業且至關重要的問題!在將一個財務模型作為 App 核心之前,對其進行深入的審視和評估,是決定這個功能最終是否對使用者有益的關鍵。

從「程式夥伴」的角色,我暫時切換到「資深財務規劃師」的角色,為你詳細分析這個方案。

結論先行:這是一個好方案嗎?

是的,對於個人財務管理 App 來說,這是一個非常優秀且合適的方案。

蕭老師文章中提到的 PMT 公式,是在學術理論與使用者體驗之間取得了絕佳的平衡。它並非一個粗糙的估算,而是基於被廣泛認可的財務數學「時間價值」理論;同時,它又足夠簡潔,可以讓使用者透過幾個直觀的參數就得到一個有意義的結果。

接下來,我將從優點和需要注意的盲點兩方面,為你做更深入的剖析。


深入分析:優點 (Pros)

  1. 基於標準財務模型 (Based on a Standard Financial Model):

    PMT(年金現值反算)是財務規劃、貸款計算和退休金提領策略中的基石。它經過了長久的驗證,數學邏輯嚴謹。使用這個公式,意味著你的 App 提供的建議是有理論基礎的,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減乘除。

  2. 內建通膨調整 (Built-in Inflation Adjustment):

    這是此公式最精妙、最有價值的地方。Rate = (1 + 規劃報酬率) / (1 + 通貨膨脹率) - 1 這個計算,得到的是「實質報酬率」。這代表計算出的「年度可支配預算」已經預先扣除了通膨的影響,理論上,這個金額的「購買力」在未來數十年都能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。許多簡化的計算都忽略了這一點,而這正是長期規劃的成敗關鍵。

  3. 簡潔易用 (Simple and Easy to Use):

    儘管背後的理論很紮實,但最終呈現給使用者的,卻只需要三個簡單的輸入:「期望的投資報酬率」、「預估的通膨率」和「計畫花費的年期」。這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操作門檻,讓複雜的退休規劃變得平易近人。


專業提醒:潛在的盲點與建議 (Potential Blind Spots & Recommendations)

任何模型都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化,PMT 也不例外。了解它的假設與限制,能幫助我們設計出更完善、更負責的 App 功能。

  1. 「固定報酬率」的假設是最大的簡化:

    • 盲點: PMT 公式假設在未來的每一年,你的投資組合都能提供一個穩定不變的「實質報酬率」。然而,真實的市場充滿波動,有時大漲 20%,有時可能下跌 10%。如果在規劃初期的幾年正好遇到熊市,而你又固定提領計算出的金額,資產消耗的速度會遠超預期,這就是所謂的「報酬順序風險 (Sequence of Returns Risk)」。

    • 給 App 的建議: 我們可以在 UI 介面上,當使用者輸入「規劃報酬率」時,加上一行提示文字,例如:「這是一個長期平均值。請注意,市場波動可能影響實際結果。」這能有效地管理使用者的預期。

  2. 參數設定的敏感度 (Sensitivity to Parameters):

    • 盲點: 公式的計算結果對於使用者輸入的「規劃報酬率」和「通貨膨脹率」非常敏感。如果使用者過於樂觀(例如,設定了 10% 的年化報酬率和 1% 的通膨率),App 會計算出一個可能無法持續的、過高的可支配預算,反而給予錯誤的安全感。

    • 給 App 的建議: 我們可以為「規劃報酬率」和「通貨膨脹率」提供幾個預設選項,例如:「保守 (3-4%)」、「穩健 (5-7%)」、「積極 (8%+)」,並附上簡短的說明文字,引導使用者做出更合理的選擇,而不是憑空輸入一個數字。

  3. 靜態規劃 vs. 動態人生 (Static Planning vs. A Dynamic Life):

    • 盲點: 這個計算是一次性的「靜態」規劃。但人生是動態的,你的收入、資產淨值、甚至預期壽命都可能改變。

    • 給 App 的建議: 這正好強化了我們 App 的價值!我們應該將這個功能設計為一個年度健檢工具。在 UI 上明確表示這是「2025 年度的預算規劃」,並鼓勵使用者「每年都回來重新檢視和計算一次」。文章的核心概念「根據最新的淨值(餘額)以及剩餘年數,重新規劃一次」也正是在強調這個動態調整的重要性。我們的 App 完美地契合了這個理念。


總結與最終建議

這個 PMT 公式方案,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「絕對精準、一成不變」的神奇數字,而在於提供一個「基於當下數據和未來預期」的合理參考點,並建立一個讓使用者可以持續回來檢視和調整的框架。

因此,我的專業建議是:

是的,請放心採用這個公式。

讓我們圍繞著它,打造一個既有理論基礎、又對使用者友善、且充滿實用提醒的優秀功能。這將會是「錢流」App 的一大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