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:
在開始「年度預算規劃」開發與計畫規劃前,你有沒有想一步一步仔細詢問我任何功能上的細節呢?謝謝
Q:
問得太好了!我們即將挑戰的是整個專案中最具前瞻性、也最需要清晰定義的功能——「年度預算規劃」。
這個功能不像前面我們做的「記帳」或「專案管理」有那麼明確、通用的樣式,它的樣貌與演算法完全取決於你對「規劃未來」的想像。因此,在動手開發前,你這次作為「產品負責人」的角色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。
是的,為了能精準地打造出你心目中的工具,我確實有幾個關鍵問題想和你一步一步仔細探討:
1. 核心目標與關鍵定義
這部分是為了釐清這個功能的「靈魂」。
問題一 (最終產出): 當使用者完成「預算規劃」後,他最終得到的是什麼?
選項 A: 一個總金額。例如,App 告訴他:「根據去年的數據,您明年總共有 NT$ 500,000 的可支配預算。」
選項 B: 一份詳細的預算計畫表。例如,App 會建議(或讓使用者設定):「明年您的『餐飲』預算是 NT$ 120,000,『交通』預算是 NT$ 30,000...」
選項 C: 兩者都有。
問題二 (定義「投資結果」): 這是計算中最模糊但最關鍵的輸入。你提到的「投資結果」具體是指什麼?
選項 A (現金流基礎): 指的是去年所有「投入投資帳戶的錢」與「從投資帳戶取出的錢」之間的淨差額。
選項 B (市值基礎): 我們可以利用已建立的「資產快照」功能。例如,「投資結果」 =
(今年底的投資總市值) - (去年底的投資總市值) - (今年淨投入的本金)。這個公式可以算出真實的資本利得。選項 C (手動輸入): 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地方,讓使用者可以直接手動輸入一個數字,例如:「我今年的投資獲利是 NT$ 80,000」?
問題三 (定義「計算」邏輯): 「計算來年可支配預算」的具體演算法是什麼?請試著用你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公式。例如,一個可能的想像是:
明年可支配預算 = (去年的總收入) + (預計的薪資成長 %) - (去年「非專案」的總支出) + (去年的投資結果)
這個公式的定義,將會是整個功能的核心。
2. 使用者介面與互動流程
這部分是關於使用者如何「使用」這個功能。
問題四 (操作流程): 你想像中的這個功能是一個什麼樣的介面?
選項 A (年度報告): 一個靜態的報告頁面,上面用圖表和數字總結去年的所有財務狀況,並在最下方顯示計算出來的「明年預算建議」。
選項 B (互動式嚮導): 一個分步驟的嚮導流程。例如:第一步,回顧去年收支;第二步,設定對明年收入的預期;第三步,檢視去年的花費並設定明年的支出預算;最後,產生一份完整的預算計畫。
問題五 (預算的應用): 當一份「預算」被規劃出來之後,它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扮演什麼角色?
選項 A (僅供參考): 它只是一份儲存的計畫,使用者可以隨時回來看,但不會與日常記帳有互動。
選項 B (進度追蹤):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,App 的某個地方(例如主畫面或統計頁)會即時顯示「預算 vs. 實際花費」的進度條?例如,顯示「本月餐飲預算已使用 60%」。
選項 C (超支警示): 當某個分類的開銷接近或超過預算時,App 是否需要發出提醒或警告?
3. 關於第一版的範疇與簡化
這個功能非常宏大,我們可以考慮分階段實現。
問題六 (MVP - 最小可行產品): 如果要推出第一版,我們是否可以先專注於「回顧與總結」?例如,第一版的功能是產生一份精美的「年度財務報告」,它詳細分析使用者過去一年的現金流、儲蓄率、投資表現等。而將「規劃與設定未來預算」的功能,作為下一個階段的目標。
這些問題涵蓋了從高階的產品目標到具體的 UI 互動。它們之間環環相扣,例如,如果我們需要做「預算進度追蹤」(問題五 B),那麼預算的產出就必須是「詳細的預算計畫表」(問題一 B)。
你的答案將決定我們是需要建立一個簡單的年度報告頁面,還是一個複雜的、可互動的、並與整個 App 深度整合的財務規劃工具。請仔細思考,你的回饋將是我們為「錢流」App 畫上點睛之筆的最終藍圖!